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南昌佳丽宝(绿点)沙发厂 > 公司动态 > 圣诞节日趋商业化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“圣诞节”

公司动态

圣诞节日趋商业化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“圣诞节”

关键词:

圣诞节中华文化南昌沙发

2013-12-27

    圣诞节在中国更像一个商业化的狂欢节,针对“中国式圣诞节”引发的激烈争议,美国《侨报》12月26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,“圣诞节”的本质是其宗教性和传 统性,而不是商业化、娱乐化。而中国提出的“孔子圣诞节”或“中国圣诞节”概念,如何既具礼仪神圣性,又吸引年轻人,尚需要各界合力探索和推动。

    不过,“中国式圣诞节”更接近于一个世俗化、商业化的狂欢节,与宗教关联度不大。其最大动力,来自那些具有超敏锐市场嗅觉的商家,如商店、酒店以及厂家, 利用“圣诞节”赚个盆满钵满。特别是,绝大多数参与者,尤其是年轻人,都是把“圣诞节”狂欢视为纾解现代生活压力的机会,或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,如购物、 聚餐、唱歌跳舞、约会等。

    正是因浓厚的世俗化、商业化、娱乐化特征,“中国式圣诞节”引发了激烈争议。有人指责它对基督教的宗教神圣性构成挑战,更有人批评它对中国的文化纯 洁性造成冲击——后者通常被称为“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”。2006年12月,来自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高校的10位博士生曾联名发出呼吁,希望中国人能 “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,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”,建议不信基督教的民众慎过“圣诞节”。

  事实上,世界上绝大多数非基督教国家,如东正教的俄罗斯、印度教的印度、伊斯兰教的沙特阿拉伯,都对外来的“圣诞节”抱以警惕的态度。就连英 国、法国、德国等欧洲传统的基督教国家,也有不少民众希望保持本国“圣诞节”的宗教性和传统性,而不是一味拥抱商业化、娱乐化的“美国式圣诞节”。的确, 欧洲早期的“圣诞老人”衣着五颜六色,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1931年把红色变成圣诞老人的标志性颜色。

     中国人反思“圣诞节”问题不是新现象。早在20世纪20年代,就有中国学者指出,基督教独占“圣诞节”称谓,对其他宗教显失公允。50年代,大儒唐君毅先 生曾撰写多篇文章,指出“圣诞”是类名或公名,而“耶稣圣诞”、“孔子圣诞”等都是私名或专名,不宜用“圣诞节”专指“耶稣圣诞”,并建议各界尤其是官 方、媒体等公共资源保持价值中立,对基督教“圣诞节”采用“耶诞节”、“耶稣圣诞节”的称谓,以免对其他宗教信徒造成情感上的伤害。事实上,民国时期的大 部分学者,如鲁迅、胡适、梁启超、陈寅恪等,都使用中性的“耶诞节”称谓。直到今天,港台地区的官方机构和报刊杂志,仍有相当一部分沿用这一中性称谓。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客服中心
销售经理: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